欧盟碳配额拍卖价暴跌至70.1欧元/吨,较前一日波兰拍卖价骤降0.6欧元,创8月以来最低成交水平,3.246万吨成交量却仅获1.69倍认购,流动性危机警报拉响。
记者从“吉林油田”公众号获悉,近日,吉林油田15万千瓦风光发电项目最后一批资产收益已到账,这标志着中国石油首个新能源国际碳资产项目已走完了项目识别注册、审定、监测、核查、六期减排量签发等全流程,实现圆满收官,总收益突破1亿元。
8月5日,宁夏首笔大型活动碳中和签约交易在银川市兴庆区落地。当天,“不象艺术第肆周年音乐现场”主办方通过银川市“六权”改革一体化服务平台,成功购买34吨经备案的碳普惠项目减排量,总金额2550元,部分抵消7月5日在兴庆区兰傒谷商务广场举办的“不象艺术第肆周年音乐现场”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这笔标志着宁夏大型活动碳中和实践实现零的突破。
近日,突泉县防护林造林碳汇项目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公示,成功登陆全国碳市场。至此,兴安盟作为自治区林草碳汇开发交易试点盟市,实现了“双旗县、双项目”齐登全国碳市场,标志着兴安盟在碳汇价值实现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创新路径。
8月1日,记者跟随“行走京华大地 感悟思想伟力”采访团走进北京绿色交易所,调研美丽北京建设情况。截至目前,北京碳市场各种交易产品累计实现交易量超1.1亿吨,交易额近47亿元。
8月1日,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行情收盘价为72.43元/吨,较前一日下跌0.07%。而刚过去的7月份,全国碳市场收盘价为72.48元/吨,较6月底跌幅为3.39%。在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看来,7月碳价呈波动下跌走势,从月初的74.28元/吨逐步运行至月末的72.33元/吨,价格区间有所收窄。
近日,台湾高校青年团走进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参观交流。不少台湾高校青年用手机购买碳汇,开展两岸青年碳汇交流。引起他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就是厦门垃圾分类碳交易。
7月29日,北京绿色交易所(以下简称“绿色交易所”)举办2025年参与人大会,全面总结碳市场建设成果,并发布未来发展战略。大会披露,截至7月28日,全国自愿碳市场累计成交量接近240万吨,累计成交金额突破2亿元,国际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取得显著进展。
研究中心模型计算得出,2025年8月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买入价格预期为76.25元/吨,卖出价格预期为83.59元/吨,中间价为79.91元/吨;买入价格指数为191.68,上涨2.49%;卖出价格指数为201.08,上涨3.45%;中间价格指数为196.46,上涨2.98%。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逯世泽在会上表示,全国市场运行四年多来,总体平稳有序,实现了稳起步、稳运行。市场活力明显上升,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截至2025年7月25日,配额累计成交量6.79亿吨,成交额466.4亿元。下一步,要扎实推进钢铁行业进入全国碳市场,企业要从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尽快熟悉市场规则。